当前位置 :

会计教练 >  在线问答
关注

老师,预算里的所得税费用是怎么算出来的?

2025-04-13

在预算中,所得税费用的计算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即对于采用应付税款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企业计算方法有所不同,下面为你分别介绍: 应付税款法下:这种方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影响纳税的金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在这种方法下,所得税费用等于当期应交所得税。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 = 会计利润 ± 纳税调整项目金额 纳税调整项目金额包括永久性差异(如国债利息收入等免税收入、税收滞纳金等不得扣除项目)和时间性差异(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不同产生的差异)。 当期应交所得税 = 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所得税税率 所得税费用 = 当期应交所得税例如,某企业会计利润为 100 万元,当年国债利息收入 5 万元(免税,属于纳税调减项目),税收滞纳金支出 3 万元(不得税前扣除,属于纳税调增项目),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 25%。 应纳税所得额 = 100 - 5 + 3 = 98(万元) 当期应交所得税 = 98× 25% = 24.5(万元) 所得税费用 = 24.5 万元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这种方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计算公式为: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 - 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 - 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余额) 当期应交所得税 = 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所得税税率 所得税费用 = 当期应交所得税 + 递延所得税例如,某企业年末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 80 万元,计税基础为 100 万元,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0 万元,假设该企业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余额为 0,适用所得税税率为 25%;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为 100 万元,当期应交所得税 = 100× 25% = 25 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 = 20× 25% = 5 万元,递延所得税 = 0 - 5 = -5 万元;所得税费用 = 25 +(-5) = 20 万元。 在预算编制中,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会计政策和实际情况,合理预计应纳税所得额、暂时性差异等因素,准确计算所得税费用。

找不到满意答复?或者有相关的问题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