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计核算中,本期出库单价和期末结转单价的计算方法会因存货计价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常见的存货计价方法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以下为你介绍它们的计算方式: 个别计价法:又称个别认定法、具体辨认法、分批实际法。采用这一方法是假设存货具体项目的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相一致,按照各种存货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本期出库单价:发出存货所属批次的实际单位成本。比如,企业发出的某件商品是之前以 100 元 / 件购入的,那么本期该商品出库单价就是 100 元。 期末结转单价:期末结存存货所属批次的实际单位成本。若期末剩下的商品是之前以不同单价购入的,就分别按其对应的购入单价作为期末结转单价。先进先出法:是指以先购入的存货应先发出(销售或耗用)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动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本期出库单价:按照最先购入的存货单位成本计算发出存货成本,当最先购入的存货发完后,再按次一批购入的存货单位成本计算,依此类推。例如,企业期初有 10 件存货,单价 10 元;先购入 20 件,单价 12 元。本期发出 15 件存货,则其中 10 件按 10 元 / 件的单价计算,5 件按 12 元 / 件的单价计算。 期末结转单价:期末结存的存货,按照最后购入的存货单价计算。若最后购入的存货数量不足以满足期末结存数量,则依次向前推算其他批次存货的单价。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指以本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存货单位成本 =(月初库存存货成本 + 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总成本)÷(月初库存存货数量 + 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本期出库单价:即上述公式计算出的存货单位成本。例如,月初库存存货 100 件,成本为 1000 元,本月购入两批存货,第一批 200 件,成本 2400 元;第二批 300 件,成本 3600 元。则存货单位成本 =(1000 + 2400 + 3600)÷(100 + 200 + 300)≈11.67(元 / 件),本期出库单价就是约 11.67 元 / 件。 期末结转单价:与本期出库单价相同,也是计算得出的存货单位成本。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在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依据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存货单位成本 =(原有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 + 本次进货的实际成本)÷(原有库存存货数量 + 本次进货数量) 本期出库单价:在每次进货后计算出新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发出存货时就按当时计算出的该批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计价。例如,期初有存货 20 件,成本 200 元,第一次购入 30 件,成本 330 元,此时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 =(200 + 330)÷(20 + 30) = 10.6(元 / 件),若本期发出 25 件存货,这 25 件存货的出库单价就是 10.6 元 / 件。 期末结转单价:最后一次进货并计算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后,该成本即为期末结转单价,也就是期末存货的单位成本。